专栏 - 近期买手店在中国要成功的注意要点屋顶秧田工装
去年我出了本《如何开家设计师品牌买手店》的书冬季白工作服,前些日子出版社告知快卖光了,在服装类书籍里销售排名前列,正准备重版加印。想来全国各地想开买手店的还真很多,夏季工作服厂家书里写的很多基础知识肯定能帮到大家,但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也需要能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否则等1年半载把店开出来了却发现世道变了。
比如被老外称为中国“新4大发明”的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和同享单车确切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复兴号高铁让上海与北京的距离缩短到4个半小时,比起飞机更是准时了许多,同享单车解决了最后1千米问题,我乃至在新加坡都尝试了1下摩拜。还记得移动支付不普及的日子,也就45年前有1次去沈阳出差,晚上想看刘老根大舞台表演,带了张信誉卡和400块钱就动身了。结果门票不能刷卡,最便宜的395元,买好票现金只剩5元,找饭店吃饭乃至连肯德基也不能刷卡,最后饿着肚皮看完宋小宝表演坐地铁回酒店,兜里还有1块钱。现在国内出差,只要带身份证和手机就够了,现金和银行卡都已不需要,别说钱包生产商快没定单了,连小偷也快失业了。最近的几次网购体验也令我惊讶,1次是晚上11点在网上买了苹果手电机池替换服务,没过5分钟就接到客服电话确认上门时间和地点,再1次也是晚上10点多为家人预定1个1日旅游团,下单10分钟就接到旅行社确认电话。这类体验背后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也需要大量的人员配备。再比如现在去旅行住5星级酒店,但吃饭却是叫外卖,1方面各平台的补贴确切惊人,常常买个30多块外卖就立减20元,另外一方面只要想得到的吃的都可之外卖。以上的诸多种种,酿成的后果就是去1个地方很容易,但逛街却变的太有目的性,没有了好奇感和欣喜。
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会改变我们买衣服的方式,就我自己来讲上次啥时候专门去逛街买衣服已不记得了,到是去外地或国外旅行的时候会多点时间走走试试和买买,而上海的店铺对我来讲就好像是Showroom,就比如家乐福就在我家对过,但是已习惯了网上超市购物。买手店作为引领时尚潮流的服装零售场所也务必有前瞻眼光才能够继续走在时尚前沿。
首先来讲是城市的商业发展程度,我最近去了1次崇明的度假酒店,距离酒店最近的电影院要20千米,全岛只有两家,岛上星巴克只有1家,距离30千米,可以说崇明的商业几近为零。相比较苏州的金鸡湖畔则真的是上海后花园,新落成的苏州中心和久光、诚品、新光1侧商业繁华程度绝对到达1流水准,但坦率说对设计师品牌的需求还有1段距离,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游客目前能接受的还是大众或稍有1些设计感的服装,固然对品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滥竽充数已很难让消费者买帐。在上海,城市各区域的大量高标准的shopping mall开业使得大量国内上市或大型服装企业的品牌可以进驻,从而弥补了国外品牌难招商的窘境。另外一方面,设计日置名媛工作服师品牌或集合店也开始得到市中心的购物中心青睐,南京西路的兴业太古汇就开设了多家独立设计师专卖店和买手集合店,这在过去许多年只存在于新天地时尚。北京也出现了一样现象,曾都扎堆在3里屯太古里、老佛爷百货,现在朝阳大悦城也招募了多家设计师品牌和买手集合店,还约请更多设计师和集合店来开设POPUP。不过就算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宇宙级大城市其实也就只有少许的场所能容纳设计师品牌,就更不用谈其他234线城市了。因此选址仍然是重中之重,1方面务必是人流集中的区域,另外一方面需要预估新城或重量级商业综合体建成对人流的影响,现在中国造shopping mall的能力世界1流,对本来的老商业设施绝对是秒杀。这在国外是很难想象的,即使是香港和台北,有多少年没有新商场开业了?所以就好像日本深马甲工作服款式夜食堂拍的这类小饭店,在中国是肯定没生意的。
依照营销学经典的4P理论,上面提到的是Place,剩下3个P,Product产品、Price价格和Promotion促销现在感觉愈来愈融为1体,能够与明星沾上边的产品在中国大地和网络上可以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只要产品不差价格适合就很容易成为爆品。固然明星推出品牌要成功也不容易,毕竟这与演艺事业是两回事,维多利亚贝克汉姆的牌子也是终年靠老公输血,最近才完成了1次像样的融资。买手店需要寻觅有话题性的、价格适合的、有性价比的产品,这些是真正能做工作服服装进项税抵扣起生意来的,太小众或太与众不同的只能作为点缀,固然1定的稀缺性也是需要的,但绝不可曲高和寡。
由于最重要的是对消费者的掌控,为何要买设计师品牌?希望表现自己的品味与个性,能在自己珠海定制工作服所在的群体中使人印象深入,而不是让人看不懂。对自己所在区域消费群体的深入洞察是10分必要的,而不单单了解巴黎在流行甚么,ins上流行甚么,要做到这1点非常困难,特别是对那些怀揣时尚梦的年轻人。Copy不走样是行不通的,走中国特点的买手店道路势在必行。
此篇原创文章首发于《周末画报》第992期。
如需转载,请注明。